村民在河道淤泥中发现清代书院碑记

" 新建紫泉书院碑记 " 碑首
距离北京市区约 100 公里的开善寺是我国仅存的八座辽代木构建筑之一,慕名前来的游客近半数来自于北京。除了观赏辽代建筑,存放在寺院内的各类石刻文物也吸引了不少游人的目光。近日,高碑店市开善寺文物保护所新增一件石刻文物,即 " 新建紫泉书院碑记 " 碑首,这块残碑是在河道施工中,被当地村民发现并移交文物部门。碑记中的 " 紫泉书院 ",是在清代皇家行宫基础上改建而成的官办书院,曾向清廷输送大量人才。
河道施工出土石碑
北京青年报记者近日从北京市区出发驱车上百公里,来到位于京津冀腹地的高碑店市开善寺文保所。在这里,北青报记者看到一块新征集的残碑躺于地面,其石材色泽青白,虽然上下两端缺损严重,但仍可辨认出这是块碑首。其匾额框内分两列显示繁体 " 新建紫泉书院碑记 " 八个隶书大字,构图饱满、笔力雄健、字口清晰锐利。经测量,此碑残长 80 厘米、宽 90 厘米、厚 27 厘米。
据开善寺文保所所长戎鹏介绍,此碑出土于高碑店市新城镇南五里屯村、紫泉河的施工现场,但这并非石碑的原始所在地。戎鹏查阅史料发现,在出土地点向北约 1 公里,为清代紫泉行宫旧址,乾隆皇帝出巡时曾多次驻跸紫泉行宫,但清朝晚期紫泉行宫日益衰败,被改为紫泉书院,此碑应出自紫泉书院,立碑时间为清咸丰十年(1860 年),碑首上的文字由晚清重臣沈兆霖题写。" 目前我们正在筹建高碑店市博物馆,这件碑首作为难得的历史物证,将会在未来的市博物馆中展出。" 戎鹏说。
据史料记载,咸丰九年(1859 年),知县杨雩芗召集士绅商议将紫泉行宫旧址改建紫泉书院,众士绅捐银 2000 多两,建筑房屋 35 间。紫泉书院聘请县内外名师讲学,讲授内容以 " 五经 " 为主,教学方法以学生个人研读为主,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当时书院规模和声誉很大,不少学生在科举考试中榜上有名。
曾被用于架桥 隐没河道半个世纪
在戎鹏看来,能够征集到这件文物,还要感谢南五里屯村的村民。在南五里屯村,北青报记者找到村党支部书记赵金星,他向北青报记者讲述了石碑的发现经过。
日前,紫泉河南五里十二队小桥下,工人正在修筑护坡。南五里屯村村民代表路井水经过施工现场时,发现一块裹着淤泥的残碑,表面隐约有字,他意识到这可能是件散落文物,于是向赵金星汇报。赵金星来到现场,组织人手用挖掘机将石碑抬上岸,用水冲洗后 " 新建紫泉书院碑记 " 八个大字显露出来,他立刻将此事通知开善寺文保所工作人员宋双虎。经过双方商议,次日,当地村民开拖拉机将这件碑刻送至开善寺文保所。
" 新建紫泉书院碑记 " 为何残缺?又为何会出现在河道中?赵金星告诉北青报记者,据村里的老人讲,上世纪 60 年代,当地人准备在紫泉河上建一座木桥,并用马车运来很多碎石料用于垒桥基,其中就包括这件残碑,而这座木桥 30 多年前废弃坍塌,石碑则埋藏于河道中。" 种种迹象表明,在架设木桥之前,这块碑已经残损。" 赵金星说。
值得庆幸的是,此碑虽残、且碑身下落不明,但完整的碑文却在史料中留存下来。戎鹏查阅历史资料发现,其碑文的撰写者章鋆,是清朝开国以来第 90 位状元。" 如今碑首已经找到,承载碑文的碑身或许就在附近,应继续扩大查找范围。" 戎鹏表示,他已叮嘱村干部对紫泉河施工现场加强保护,如发现碑身等遗迹可随时联系文物部门。
从皇家行宫改建而成的 " 紫泉书院 "
从 " 新建紫泉书院碑记 " 的出土地向北望去,只见一排灰色教学楼整齐矗立,这便是历史上紫泉书院的所在地,现为高碑店市新城紫泉中学。该校不仅沿用了 " 紫泉 " 这一古老地名,而且校方非常注重文脉传承。
北青报记者从新城紫泉中学校史展了解到,创办于 1859 年的紫泉书院,是在清代紫泉行宫旧址上改建的官办书院,直至光绪二十九年(1903 年)废科举、兴学堂,紫泉书院终改为官办高等小学堂。在紫泉书院开办的 40 多年间,和县学一起为清廷输送文武进士 29 名,文武举人 153 名。紫泉书院改为高等小学堂后,又陆续改为新城中学、紫泉中学和紫泉中职、新城紫泉中学,教育文脉基本未断并延续至今。现在的新城紫泉中学,因其悠久的教育文化,被高碑店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历史建筑。
在访校过程中,新城紫泉中学董事长李宏远,还拿出一本他珍藏的《南巡盛典名胜图录》,其中收录有紫泉行宫的线描全景图,记录行宫建筑分为三路,中路建有宫门和大殿,紫泉河从行宫旁流过 …… 但这些古建筑早已不复存在,仅在校内一块景观石上,标注有紫泉行宫遗址和紫泉书院遗址,延续着古老的历史地标。此外,学校建楼开掘地基时,发现有乾隆皇帝在紫泉行宫题诗手迹的刻石,这件刻石已在校园中展出。高碑店市地处京畿,文化昌盛,此次 " 新建紫泉书院碑记 " 重见天日,无疑为当地的历史文化传承再添实证。
文并摄 / 本报记者 崔毅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