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军实现二战后首次海外永久部署,组建“立陶宛”旅加强北约东翼防御
当地时间5月22日, 弗里德里希·默茨(Friedrich Merz)首次以德国联邦总理的身份正式访问立陶宛,并与德国国防部长鲍里斯·皮斯托留斯(Boris Pistorius)共同参加了在维尔纽斯举行的德国陆军第45装甲旅“立陶宛”组建仪式。这是德国军队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首次在海外进行永久部署。

当地时间2025年5月22日,立陶宛维尔纽斯,德国总理弗里德里希·默茨和德国国防部长鲍里斯·皮斯托留斯出席北约东部集团德国旅的正式成立仪式。视觉中国 图
据德国联邦政府官网22日发布的消息,德国总理默茨在与立陶宛总统吉塔纳斯·瑙塞达(Gitanas Nausėda)举行的联合记者会上表示,波罗的海盟友的安全即是德国的安全,德国将坚定地与波罗的海国家站在一起。他指出,德国当前的安全防务政策战略重点在于:加强北约东翼防御能力、提升乌克兰军事能力,以及持续关注促成停火的可能性,以便在此基础上推动与俄罗斯的和平谈判。
瑙塞达表示,默茨的访问展现了德国对加强北约东翼防御的坚定承诺,并高度评价德立战略合作,特别是在防务领域的深化。
在即将于6月举行的海牙北约峰会前夕,默茨在22日的记者会上指出,“欧洲的防务能力必须得到持续而有力的加强,我们的防务工业也亟需扩展产能——既要为欧洲生产更多防务物资,也要更多地在欧洲本土进行生产。”
自2022年2月俄乌冲突爆发以后,德国联邦政府决定加强北约在东北侧翼的军事力量布局,并在立陶宛部署一支装甲战斗旅。该旅将驻扎在靠近白俄罗斯的立陶宛边境城市鲁德宁凯(Rūdninkai),计划到2027年扩展至约4800名士兵和200名文职人员。目前,部队已开始进驻,旅部全面组建,军事基地建设也已启动,确保该旅具备全面作战能力是当前重点目标。与此同时,德国成为立陶宛在国防工业领域的关键合作伙伴,双方武器采购总额已超过20亿欧元,包括2024年签署的采购“豹式”主战坦克的最大军购合同,以及“拳师”步兵战车和榴弹炮,双方还计划在军事技术与工业合作上进一步深化。
据《卫报》22日报道,默茨在国防政策上的强硬表态受到欧洲伙伴的欢迎,被视为前任总理朔尔茨(Olaf Scholz)提出的“时代转折”(Zeitenwende)政策的延续和升级。
在朔尔茨领导的红绿灯政府时期,德国设立了1000亿欧元(约合人民币8147亿元)的特别基金用于采购军事装备,并最终实现了将国防开支提升至GDP的2%以履行北约义务的承诺。而默茨更进一步,推动解除《基本法》中对财政赤字的限制,改革“债务刹车”机制,以释放更多财政资源投入军备建设。在上周对议会的首次重要演讲中,默茨誓言在多年忽视后要打造欧洲“最强常规军队”。
曾在朔尔茨政府担任国防部长的皮斯托留斯,在本月新政府就职时承诺德国将“准备好保卫北约每一寸领土”,称立陶宛旅是“向任何潜在对手发出的明确信号”。
据人民网去年报道,2024年8月下旬,立陶宛在靠近白俄罗斯边境的鲁德宁凯训练场举行德国军事基地开工仪式。外媒称,该基地的建设启用影响深远,德国可借此实现海外永久驻军,摆脱所谓二战历史负担,加快外向型军事发展。新华社2024年10月报道,立陶宛议会批准了一项德国向立陶宛派遣常驻部队的协议。按照计划,驻立德军部队将包括一支作战旅和文职人员,规模达5000人。德立两国去年9月13日在柏林敲定驻军协议。为应对乌克兰危机升级后欧洲安全形势的变化,德国决定在立陶宛常驻一支“具有作战能力”的部队,以“保障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东翼安全”。这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德国首次向海外部署常驻军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