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强制家长陪餐监考?家校关系为何又上热搜

近日,河南信阳一家长发帖称信阳某高中要求家长陪餐和监考,这位家长因有事无法前往而拒绝后,家委会的管理者表示,如果每位家长都不配合陪餐和监考的话,“学校就开不下去了”。

细看聊天截图,不止家长的言辞透露着气愤,家委会的管理者也十分无奈。学校提出让家长参与监考和陪餐,作为家委会的管理者,既要完成好校方交予的任务,也要协调好家长们的时间、照顾家长们的情绪。在这位家长没时间参加的情况下,这位家委会管理者已经顶上了两次,平心而论,已然十分尽责。

但校方对此的回应是“学校不直接参与管理家长陪餐监考,由家委会管理”。学校制定制度,却让家委会管理,无论从责任边界还是从教育管理的专业性出发,都颇为不妥。家委会的职能本是“沟通、监督、建议”,而非直接参与学校的管理。校方把家委会置于高于家长的层级,显然会让管理者陷入两难的境地,不免有“甩锅”之嫌。

近年来,多地教育局都鼓励“学校建立家长陪餐制度”,校方自然要跟进落实。让家长陪餐,本是一件加强监督的好事。将食品采购、验收、加工、烹饪以及食品安全卫生等重要环节置于家长监管之下,是保证孩子们“舌尖上的安全”的重要举措之一。虽然明确了“自愿”原则,但还是有不少质疑之声:在实际落实中,家长有没有自主选择的权利,是否会演变成强制“自愿”参与?另外,家长陪餐过程中,是否有足够的话语权、建议权也有待验证。

再者,这个制度的初衷并非让家长成为这一监督机制的主导者。毕竟,这并不是家长的本职工作,况且这种颇具专业性的监管工作,能胜任的家长又有几何?要想从根本上解决校园食品安全问题,家长陪餐制的作用只能是打打辅助,家长并不能成为主力,更关键的是要构建权责清晰的监管体系。

家长与学校的关系,始终处在舆论的焦点,近年来的此类新闻也总能引发关注。孩子的事情,家长总是甘愿买单。因为家长生怕自己的“怠慢”会引来校方的偏见,于是,许多“自愿”工作也就渐渐变成了“强制”。家长“自愿”参与监考、自习课值班、护校等工作,“自愿”缴纳额外的餐食、教辅、研学等费用,“自愿”捐献书籍、教具、钱款等物品……“家校共育”的提倡似乎变了味,这让不少家长苦不堪言。

我们总呼吁着给孩子减负、给教育减负,如今来看,也需要给家长“减负”。教育的专业性决定了学校必须坚守管理主阵地,而家校共育的本质在于互补共赢。我们都期待着孩子们有更好更安全的成长环境,也期待着家庭、社会、学校三方成为更稳固、更良性的教育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