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水果预包装带来的环境成本谁来分担?

  

“我不吃包装食品,一般只吃水果。”3月底上海一次环保社会组织活动的茶歇上,澎湃研究所研究员给身旁的资深公益人刘永龙拿了份小包装饼干,听闻此语,感佩其知行合一,换了柑橘递给他。

果皮本已可保鲜,但零售水果预包装越来越多见。为避免挑拣损耗、易于外卖运输等,店家往往用塑料盒、网袋和薄膜,把架上的水果包起来,有时还贴上定价标签。刘永龙说,自己买水果时,会向店里提出,直接称走未经预包装的水果。

果品行业也关注到包装的不可持续。中国果品流通协会和全国果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4月30日发布了“杜绝果品过度包装 倡导绿色低碳消费”的倡议,提出要“优化包装设计,推动绿色创新”,并希望“加强协同发展,构建循环经济”。

倡议需落到实处。微观而言,像刘永龙这样,以“不产生多余垃圾”为生活准则的社会公众,可以对包装如何选择,乃至推动相应绿色消费?宏观而言,当下产业链上各方,应如何负担这类一次性塑料产生的环境成本?长远而言,如果要通过以生物基材料为代表的科技创新解决问题,当下又应如何推动研发和推广应用?

2025年3月到5月,澎湃研究所研究员对个体水果店老板、连锁水果店店主、水果批发经营者、跨国包装从业者、资源循环行业从业者、推进垃圾分类的公益人士,以及上海发展改革、绿化市容、商务等方面的公共政策研究和实践者进行了采访,对此给出初步的总结和建议。

水果预包装:减少食物浪费,也需考虑环境成本

零售端的水果预包装,与连锁生鲜超市结合配送的业态兴起相伴。综合行业信息可见,传统上,顾客可在生鲜超市的水果档亲手挑选,经营者需承担10%左右的损耗。2020年后,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转向线上购买生鲜,预包装生鲜的渗透率大幅提升。商家意识到,水果零售的预包装,一方面可令果品损耗降低到3%,一方面可实现标准化闭环。2022年,有果品企业在港交所上市,水果从非标产品转为标准化,也是其推动力之一。

既然消费者渐已接受预包装配送上门形式,店家自然乐于以此减少损耗。近年来,社区的个体水果店也纷纷效仿。研究员见到,店家夜里进货回来,会先把较为高价的芒果等水果包好,放在架上。而透明一次性塑料盒也会用于即食果切,如菠萝蜜、西瓜等。

2025年5月,上海社区水果店的预包装水果。王昀 图

在徐汇区、静安区几处水果零售店,研究员观察到,针对不同价格、质地的水果,所采用的包装也不同。樱桃、油桃和枇杷等,是成箱运到店里后,店家用纸质或泡沫托盘、塑料薄膜等做好小份预包装再上架;小番茄、桑葚和杨梅等,则是用塑料筐直接装好,让顾客一次拿走;甜瓜、木瓜和小西瓜等,则在运输到店时就带有泡沫网袋;不怕磕碰的柑橘类水果,有店家是直接上架售卖,但也有店家用带有连锁品牌标识的塑料袋一个个装好,还有店家用透明薄膜把几个柑橘包在一起。

虽表态鼓励消费者使用自带购物袋,但连锁品牌更倾向于标准化管理。在一家百果园门店,研究员表示希望购买未经预包装的水果,店员则回应称,按公司规定,水果不包就无法上架,如果顾客坚持要散装,拆掉塑料包装即可。如此,垃圾减量并没有实现。

2025年5月,上海江杨农产品市场,批发商从货车上卸下西瓜,放到周转箱中。 王昀 图

这一链条上还有其他塑料废弃物。在上海江杨农产品市场,若水果只经过城际运输,有时无需采用过多包装。比如,香瓜、西瓜等在货运卡车车厢内是散装的,批发商把它们卸下来,装到塑料箱等容器内,又用透明胶带固定,才供零售商采购;而桃子、枇杷等水果,需防挤压且通风,还需冷链成箱装运,可能采用泡沫保温箱;要是运营从田间到消费端的供应链,企业会对决定品控的包装更为在意,更倾向于用网袋缓冲并用薄膜固定。而这些塑料无论最后到了水果店,还是到成箱网购的消费者手里,都会与水果预包装一样,成为难以逆向回收利用的低值可回收物。

2025年5月,上海江杨农产品市场,批发商用塑料膜封住泡沫箱,防人随手捏桃子。 王昀 图

现实中,难以找到处理办法,人们会把这些塑料丢到干垃圾之中。无论焚烧还是填埋,都会对环境造成一系列负面影响。创建爱芬环保并专注垃圾分类的郝利琼表示,自己购买水果时,难以规避这类一次性塑料包装,因此每次都把它们放到沪尚回收网点,希望通过网点形成规模效应,让低值可回收物得以有效利用。但直观感受是,无论这类网点,还是这样做的人,都显得不够。

全生命周期溯源:需要普及理念,提升创新动力

包装带来的节约应超过其本身的成本。不可否认,果品零售使用这类预包装塑料,可减少食物的损耗和浪费,但也不可忽视,废弃包装在实践中回收和处置难度较大。根据生产者责任延伸(Extended Producer Responsibility,EPR)的原则,相应资源环境责任体现于产品的全生命周期,因此其解决方案还需连同物流中的塑料包装一起考虑。

就在2020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了被称作“限塑令”升级版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而这类水果预包装恰在其印发后兴起。它不是“不可降解塑料袋”,不是“一次性塑料餐具”,也不是“快递塑料包装”,因此或许恰好避开相应的禁限规制。

该意见提出,要在2025年,塑料制品生产、流通、消费和回收处置等环节的管理制度基本建立,多元共治体系基本形成,替代产品开发应用水平进一步提升。就前述生鲜预包装的情况看,实现这一愿景,还需要付出更大的决心和努力。

针对生鲜包装,中国也出台了强制性国家标准。《限制商品过度包装要求 生鲜食用农产品》(GB 43284-2023)正式实施已一年有余。其中对包装空隙率、包装层数和包装成本都做出规定,但仍然比较粗略,且并未关切到零售终端的预包装问题。

而欧盟的循环经济法规较为具体和严格,且针对不同要求设置了过渡期。2025年1月正式公布的《包装和包装废物法规》(PPWR),2022年便发布提案,经过各方多轮讨论博弈,方才最终成形。其中规定,2030年起,除特殊情况外,1.5公斤以下水果蔬菜不得用一次性塑料包装。该法规也保障消费者对包装的知情权,以此推进循环经济理念普及。2028年起,所有投放市场的包装需统一加贴标识标签,明确标注材料成分信息,为消费者提供清晰的分类指引。在此基础上,PPWR为各方施加压力,对包装建立全生命周期追溯机制,强制规定再生材料使用比例,明确量化包装回收率标准,以推动循环包装材料、从源头优化可回收设计等方面的创新比如,到2030年,所有包装都必须可重复使用、可回收或可堆肥;2030年起,回收率低于70%的包装材料将被全面禁用。

中国城市需结合自身情况处理此类问题。上海市长宁区城市更新和低碳项目管理中心主任冒勤对澎湃研究所研究员提到,中国的中小企业难以适配国际上的ESG发展,原因就包括公众对“绿色消费”的理念认同的差异。由此,需开发一种适合本土、能与国际对话的ESG体系,克服理念培育的成本,让企业更愿意投身这项工作。这也可以连接已有的做可再生材料创新的企业,为之提供动力。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各方需协同推进

从“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角度出发,上海市园林科学规划研究院高级工程师、都市生境研究志愿者公益组织负责人杨博设想,可研究使用生物材料尽可能替代塑料类水果包装。也可把零售水果店或社区中心作为节点,将生物材料包装与果皮、烂果等有机物混合堆肥,使其能够作为有机肥更好地回到土壤,如绿地甚至农田等;门店或社区中心可作为循环节点,点状回收现有塑料预包装、物流包装,促进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环境污染的成本首先是需要被看到的,这类循环节点需具备公共和开放的属性。公众环保意识日益提高,购买水果过程中,被动使用塑料类包装,对城市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不利影响,是严重违背公众意愿的,只是这类环保意识不够普遍。杨博指出,如果人们通过公共平台意识到,比如生鲜塑料预包装会释放微塑料,给人造成健康隐患,也给环境造成污染负担,那么看待水果塑料包装的眼光就会发生变化,更愿意购买生物材料包装的水果等。这也会推动商家愿意从包装最小化出发,考虑对一次性塑料的替代应用。

这其中有大量促进城乡融合、乡村振兴的机会。杨博提到,上海农田中有大量可利用的秸秆,可作为生物材料包装,有利于秸秆高附加值利用,提高农民收入。作为预包装的透明塑料膜,如果的确有必要使用,则可在现有生物可降解材料的基础上,形成替代方案。在这一系列过程中,正可让产学研充分结合,创造就业并创新技术应用

这类生物质材料包装的全生命周期,也与自然生态的原则一致。杨博介绍,进行湿垃圾堆肥,本身就需要添加干的物质,比如枯叶和干草等,来调整堆肥的碳氮比,优化微生物的生长环境,促进有机物的分解。同时帮助保持堆肥中的通风,防止堆肥过度湿润而影响分解过程。这类包装正好也是最为适合的添加物。

另外,ESG实为长远发展的机会。从上海垃圾分类的社会效用来看,这类堆肥也可以提升社区活力,或为水果门店形成熟客群。如果社区能够协同周边水果门店、菜店进行堆肥和垃圾分类,直接在小区使用堆肥,还能成为让社区花园更持久的链接点。

------

城市因集聚而诞生。

一座城市的公共政策、人居环境、习俗风气塑造了市民生活的底色。

澎湃城市观察,聚焦公共政策,回应公众关切,探讨城市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