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上财发布“AI+课程体系”,人工智能如何赋能财经教育?

5月9日,上海财经大学召开研究生“AI+课程体系”建设研讨会,正式发布以“1+10+100+N”为架构的创新型课程体系。

澎湃新闻记者从校方获悉,该课程体系将于2025级研究生全面实施,预计每年培养3000余名具有“财经底蕴+数字素养+AI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研讨会现场。本文图片均由 上海财经大学研究生院 提供

数智时代人才培养的“上财方案”

上海财经大学副校长姚玲珍在研讨会上介绍称,自2024年启动高质量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改革十大行动方案以来,学校已推动“数智化”专业方向转型50余个,开展数智化课程教材案例“三位一体”建设项目探索;以产教融合模式,联合财跃星辰正式发布首款推理型人工智能金融大模型Fin-R1,着力打造国家级AI+财经教育创新高地。

为支持人才培养数智化转型,学校构建由教务部门、技术部门、师资培训部门和学院建设主体共同组成的全方位支撑体系:以师资AI能力培训与认证制度,提升教师AI素养与应用能力;设立专项基金资助课程建设,对于建设成效卓著的课程,将给予表彰奖励,进一步激发教师参与课程体系建设的积极性与创造力。此外,学校还建立课程评估与反馈机制,确保课程内容的时效性与实用性,不断提升教学质量与效果。

同时,姚玲珍也指出,此次教学改革仍面临诸多挑战,例如,如何更深入地将AI技术融入课程教学,实现教学模式的根本性变革;如何提升教师队伍的AI素养,打造一支既懂专业又能熟练运用AI技术教学的师资队伍;如何建立科学合理的AI+课程评价体系等。这些问题都需要学界和产业界人士共同深入研究、寻找解决方案。

上海财经大学副校长姚玲珍

“1+10+100+N”的AI+课程矩阵

研讨会上,上海财经大学研究生院院长魏航详细解读新课程体系:以“通识筑基、专核强技、交叉赋能、产业驱动”为设计理念,构建“1+10+100+N”的课程矩阵模式,形成立体化培养架构。

其中,“1”门《人工智能前沿与产业趋势》必修课,实现全校研究生AI基础素养全覆盖,同时开设“AI大讲堂”,汇聚人工智能领域的顶尖学者、行业领军人物、技术创新先锋及财经科技专家,通过专题报告、技术演示、深度研讨等多样化形式,为师生构建起一座融合理论探索与实践应用、贯通技术发展与社会变革的交流桥梁;

“10”门AI核心课由学校数字理工学部核心团队和经济管理骨干教师共同打造,聚焦人工智能基础理论、算法设计、数据处理及财经应用等关键能力;

“100”门AI+专业融合课,则由各学院依托自身学科优势,专业融合课程覆盖经济、管理、文法等学科,结合AI技术开设,增强跨学科融合能力;

“N”个实践项目通过产学研深度联动,打造企业实训营、产业命题攻关等多元场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锻炼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上海财经大学研究生院院长魏航

【对话魏航】

澎湃新闻:此次课程体系的发布,是否意味着上财研究生教学将全面拥抱AI?

魏航:AI已是不可避免的浪潮,作为一种方法论,对于目前科学研究的范式和人才培养的范式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另一方面,AI本身是一个产业,AI技术的发展带动产业的不断变革,校方在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中,必须要针对产业的迭代进行相应的优化。

澎湃新闻:“1+10+100+N”课程模式的设计逻辑是什么?

魏航:总体而言,校方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希望学生首先懂得AI,第二步懂得AI在产业中的具体应用。目前的课程模式下,“1”是让所有学生理解什么是AI;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关注点将转移至AI技术如何与具体的专业学科产生关联和结合,这即是“10”所代表的包括机器学习、深度学习、视觉智能、生成式智能等核心课程;第三个部分,“100”所代表的专业课程,一方面需要在教学方法上与AI结合,另一方面,专业课程本身所涉及的产业知识,也需要针对AI作进一步迭代;最后,所有涉及AI的教学内容,不仅只是理论,更重要是实践,“N”所代表的,即是与企业共同推动和开发相应的实践和科研项目,这样才能形成闭环。

澎湃新闻:这次课程改革,也涉及对专业课程教师自身AI素养的培训?

魏航:AI对于所有人,包括正在研究AI的企业或科学家,都需要一个学习的过程。其次,如何将这些技术应用在课堂中,需要所有的教师进行探索,例如,如何将类似Deepseek的技术内嵌到现有专业课程的某些知识模块中,并建立对应的AI智能体,一方面需要外部机构的专家进行培训,另一方面需要与相应领域的同行进行交流、向先进者学习。

澎湃新闻:研究生院如何保障教学质量和充沛的师资力量?

魏航:首先,对于研究生的培养,尤其是专业型研究生培养,校方一直是“双师”同堂的教学模式,除了学校的师资力量,我们更欢迎来自企业界的老师走进研究生院:先由学校里的老师教授专业性知识,再由外部的业界导师进行实践性的教学。第二种方式,学校会带领学生走进企业,调研学习企业一线正在发生的探索和实践,也就是所谓的“现场感”。在“产教融合”的过程中,校方更关注的是学校和企业之间如何能做好无缝衔接,而不是变成一种生硬的形式主义。针对目前人才培养改革的方向,首先应该解放思想,过去我们认为90%的老师应该是学校自己的,10%来自外部,这种模式应该改变。如果“产教”能更好地融合,那“双师”的内外比例不应该被限定。

澎湃新闻:从学生角度看,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价值体现在哪里?

魏航:专业硕士学位的理念,本来就是以职业化,或者说更好的就业作为一种驱动。在这个过程中,校方需要思考两个平衡:一是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关系;二是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的关系。既懂技术也懂理论,既懂应用也懂方法,这才是现在专业硕士的培养理念。AI技术的发展,也给学校提供了新的可能,可以设想,未来的很多课程,通过数智化形式、AI智能体的形式,将教师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去关注企业的实践,以提炼出更高层次的科研项目和实践研究项目,进而促进人才培养过程中与学生的互动互联。